英語學習 學英語,練聽力,上聽力課堂! 注冊 登錄
> 英語學習 > 英語學習方法 >  內容

英語學習:基于“產出導向法”理論的原版小說讀寫結合教學模式初探

所屬教程:英語學習方法

瀏覽:

2021年07月30日

手機版
掃描二維碼方便學習和分享

摘 要:為了更好地利用英語原版小說的內容和語言,筆者將“產出導向法”理論應用于高中原版小說教學,在輸出任務的驅動下開展課堂教學活動,讀寫結合,從而有效促進學生從語言輸入到語言輸出的轉變。

關鍵詞:英語原版小說;產出導向法;讀寫結合

原版英文小說因其語言地道、內容豐富等特征,越來越受到中學英語教師的青睞,成為很多中學英語課程的重要補充。一般而言,原版小說的定位是泛讀,常見的處理方式有好詞好句摘抄、表演、寫讀書報告等。但筆者在多年實踐中發(fā)現(xiàn),這一定位和這些處理方式未能充分利用原版小說的優(yōu)質語言和內容,因此,筆者基于自己的教學觀察,在充分考慮中學生學習特點、中學課堂特點以及原版英文小說特點的前提下,創(chuàng)造性地借鑒文秋芳(2015,2016)的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中的一些理念,建立了一種新型的原版小說讀寫結合教學模式(見圖1)。

筆者在創(chuàng)設該教學模式的時候,首先借鑒了產出導向法中的“輸出驅動假設”(Output-driven hypothesis),強調輸出既是語言學習的驅動力,又是語言學習的目標。這一教學模式本質上是讀寫結合,但又有別于常見的讀寫結合。在常見讀寫研究中(李梅英、呂勤,2002;何星,2004;常紅梅,2007),教師往往先在課堂上處理語言素材,之后再基于課堂處理布置寫作任務,寫作任務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后續(xù)鞏固或檢測。而基于“產出導向法”的教學模式要求將能激發(fā)學生思維和參與度的寫作任務作為驅動,然后基于寫作任務設計課堂活動,課堂活動要在內容和語言上促成寫作任務,最后學生完成寫作,教師給予反饋。

另外,產出導向法中的“選擇性假設”(selective-learning hypothesis)也是本教學模式的一個重要依據(jù)。“選擇性假設”指出,教師應根據(jù)輸出活動的需要從輸入材料中挑選有用的部分進行教學。用原版小說進行教學,課堂上動輒需要處理上百頁的內容,教師必須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,選取對產出活動有益的部分進行細加工而忽略無關緊要的部分。

最后,基于“產出導向法”理論的教學模式還要求教師“要充分發(fā)揮引領、設計、支架作用”(文秋芳,2015)。教師對小說文本的理解和選擇是否到位,寫作任務的設計是否合理,課堂活動是否從語言和內容兩個角度有效指向寫作任務,上述因素直接決定了這種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效果。

基于“產出導向法”理論的讀寫結合教學模式步驟說明

Step 1:構思寫作任務

基于“產出導向法”理論的教學模式需要先設計寫作任務,寫作任務即課堂核心探討問題。因此,這一步既是起點又是終點,至關重要。教師根據(jù)所讀內容,精選角度精心設計。問題要能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間,同時又能涵蓋所讀內容的關鍵信息,如重要角色分析、典型情節(jié)評價或主題意義探討等。小說往往是真實生活的縮影,情節(jié)或寓意常能啟迪心智,教師若能反復琢磨文本,善于思考,不難發(fā)現(xiàn)好的思維切入點。

Step 2:設計課堂活動

在明確了寫作任務之后,教師開始設計具體的課堂活動。課堂活動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步驟:1)回顧所讀內容,激活對所讀內容的整體印象;2)拋出核心探討問題,驅動學生積極參與;3)巧設任務,梳理與核心問題相關的信息;4)利用視聽材料進一步強化信息;5)基于信息梳理,探討核心問題并分享討論結果。其中第三個環(huán)節(jié)最具挑戰(zhàn)性,教師需圍繞寫作任務從所讀內容中選擇合適信息,并按由淺入深、由表及里的思路進行設計。上述課堂活動要探討小說的內容和意義,但探討過程同時也是為寫作輸出鋪墊語言和內容的過程。

Step 3: 實施課堂活動

在課堂實施過程中,教師要始終牢記所有活動旨在服務于最后的寫作任務。因此,在課堂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要抓住時機滲透語言學習。譬如,學生分享細節(jié)時,教師可要求全班同學翻至相關頁碼進行朗誦和翻譯;學生表達觀點時,教師要追問觀點依據(jù)所在;學生探討過程中在語言表述有困難時,教師要給予必要的語言支撐等。

Step 4: 完成寫作任務

課后,學生基于課堂學習在課外獨立完成寫作任務。

Step 5: 進行寫作反饋

寫作反饋分以下幾種:1)如果學生寫作沒有大問題,給予書面評語和書面修改;2)如果學生寫作有比較嚴重的問題,采用面批形式,面批后要求寫二稿;3)如學生寫作有共性問題,則在課上向全班反饋;4)進行優(yōu)秀寫作范例課上分享,引導學生相互學習。

“產出導向法”讀寫結合教學模式教學案例

原版小說My Sisters Keeper講述了Sara和其丈夫在女兒Kate得了白血病后,通過基因技術生下小女兒Anna給Kate當“特效藥”。十三年間,Anna給Kate捐獻了臍帶血、白細胞、干細胞、骨髓。但Kate病情繼續(xù)惡化,需要Anna捐腎,Anna終于無法忍受,起訴父母,欲奪回自己的身體支配權。

1. 構思寫作任務

從寫作角度看,全書主要圍繞Kate家人展開,書中有大量情節(jié)描述全家人為Kate所作的努力和付出,以及因此而產生的痛苦和彼此間的沖突。之前的課堂探討主要從Sara和Anna的角度展開。在設計本課時,筆者出其不意地將思考角度轉移到Kate身上,把寫作任務設定為回答Kate自己是否想活下去(Does Kate want to live?)這一問題,成功激發(fā)了學生的思考興趣和參與熱情。

2. 課堂環(huán)節(jié)

基于寫作任務,筆者設計了以下課堂活動對寫作任務進行語言和內容上的鋪墊。

環(huán)節(jié)1:看圖說話

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解讀以下9幅圖(見圖2)。每幅圖都呈現(xiàn)了書中一些重要細節(jié),這些細節(jié)散落各處,均從某個角度回答了Kate是否想活下去,但讀者在解讀同一細節(jié)時,卻有可能得出完全不一樣的推斷。

譬如,圖2中第1格的細節(jié)是牙箍。在故事中,Kate因為身患絕癥,成為父母絕對的關注和保護對象,導致另外兩個孩子的情感需求幾乎完全被忽略。有一次,媽媽忙著照顧突然發(fā)病的Kate,忘記了曾經答應要帶兒子Jesse去買兩天后比賽用的新球鞋。兒子提醒了她,但媽媽面對病重的女兒,仍然拒絕了兒子的要求。兒子非常受傷,盛怒之下用叉子把自己的牙箍拔了出來, 然后滿嘴鮮血地沖著媽媽喊:“Now you never have to take me anywhere!”Kate真的愿意父母因為自己而忽略弟弟妹妹嗎?她是否會因為這些經常發(fā)生的家庭矛盾而自責呢?

再譬如,第6格呈現(xiàn)的細節(jié)是媽媽把頭發(fā)剃了,其原因是Kate因為化療而沒了頭發(fā),她害怕被歧視而拒絕出門。為了鼓勵她,媽媽剃掉了自己的頭發(fā)。在剃發(fā)的過程中,小女兒Anna也加入進來,最后,母女三人光著腦袋,勇敢地一起逛街去了。書中有這樣一段話:An hour later, we walk through the mall holding hands, a trio of bald girls. We stay for hours. Everywhere we go, heads turn and voices whisper. We are beautiful, times three. 試問,在這樣的愛和家人的支持下,Kate 愿意死去嗎?Anna愿意她的姐姐死去嗎?

有學生在課后坦誠:回顧細節(jié)和討論的過程中,即便作為局外人,都覺得自己處在分裂狀態(tài)中,取舍太難。但正因為取舍太難,這些細節(jié)讓讀者無比揪心和感慨,學生在整個討論過程中才會無比投入,欲罷不能。

這一環(huán)節(jié)在實際操作時,學生先分組討論,互相激發(fā),嘗試回憶盡可能多的相關細節(jié),然后各組輪流選擇圖片進行解讀,直至回顧完所有圖片。在圖片解讀過程中,筆者特別注意以下兩點:1)解讀過程中進行必要的追問。譬如,解釋第6格時,學生指出該圖講述的是媽媽剃發(fā)的事情,筆者追問:媽媽為何要剃發(fā)?還有誰也剃發(fā)了?家人剃發(fā)對Kate有何影響?2)隨時糾正學生的語言,并在必要時要求學生翻到對應頁碼朗讀相關部分。這兩點保證了學生對細節(jié)的深度理解和對相關語言的掌握。

環(huán)節(jié)2:看電影節(jié)選

在利用圖片回顧細節(jié)的基礎上,筆者精心節(jié)選了與所讀內容高度吻合的電影片段。電影節(jié)選的視覺和聽覺沖擊,有效加深了學生對故事的理解??赐觌娪肮?jié)選后,筆者精選臺詞讓學生朗讀品味。所選臺詞同樣為學生完成寫作任務提供了思考角度。譬如:Your daughter is dying. You might want to spend some quality time with her? 這一句在暗示與其讓Kate接受痛苦的治療,不如允許她過一段有質量的家庭生活。而Death is a natural process of life. You need to acknowledge that.同樣在引導讀者應該如何看待生死。對于語言課堂而言,電影不能只是娛樂,還應該發(fā)揮語言學習功能。

環(huán)節(jié)3:小組討論

基于上述環(huán)節(jié),學生已經在內容和語言上有了充分準備。于是,筆者再次拋出寫作任務的問題:Does Kate want to live? Why? 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,從To die和To live兩個角度羅列盡可能多的理由,并將理由用關鍵詞表示出來,之后各組向全班分享自己的觀點和理由,分享過程中教師予以必要的點評和追問,學生要同時記錄筆記。課堂活動及學生產出結果見圖3和圖4。

3. 課外環(huán)節(jié)

環(huán)節(jié)1:教師整理學生觀點

教師在課上收集各組的討論結果并進行課后整理,對學生語言進行必要修改,然后發(fā)到班群,作為學生寫作前的語言支撐。

教師整理過的語言支撐:

To live:

● She wants to give her mother hope/ dosent want to let her mother down/ dosent want to dissapoint her mother.

● She wishes she could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experience more in life.

● She enjoys the joy of life.

● Everyone fears death.

● There are so many happy moments she cherishes and feels reluctant to say goodbye to.

● She loves the bond between the family members and doesnt want lose it.

● She has a strong will to live on.

● She wants to beat her fate.

● She wants to leave something behind in this world.

● She is afraid to die.

● She wants to lead a normal life, no matter how short it might be.

● There are some places she has never been to.

To die:

● Kate wants her family to return to a normal life.

● Kate doesnt want to torture them anymore.

● To live means to suffer for her.

● She wants to relieve herself from the suffering.

● She doesnt want to undergo those painful surgeries any more.

● She doesnt want to live a life without quality.

● She doesnt want Anna to feel obliged to donate a kidney.

● She wants to save Anna from endless donating.

● She is fully aware that she is in a total hopeless/desperate situation.

● She will die sooner or later.

● She doesnt want to be a burden to her family/ wants to lessen the burden of her family.

● She feels guilty.

● She wants to help Sara out of the dilemma.

● There are always substitutes for Kate.

環(huán)節(jié)2:完成寫作任務

通過課前的個性閱讀,課上針對產出任務的細節(jié)回顧和分析、電影的強化、小組討論交換觀點等方式,學生已經獲得了用以完成產出任務足夠的內容支撐;而小組探討后教師匯總學生觀點并修正語言,則為學生的最后寫作提供了語言支撐。以下圖5和圖6是兩份學生作品,兩人從不同角度闡述了自己的觀點。

環(huán)節(jié)3: 教師反饋

教師結合學生寫作情況予以個性化反饋,課上分享優(yōu)秀作品。

教學反思

讓學習者有意識地注意語言形式是將輸入轉變?yōu)檩敵龅臈l件(Swain,1985;Schmidt,1990)。本案例以寫作為起點和終點,讀寫結合,課堂活動為寫作任務提供足夠語言支撐,從而幫助學生真正內化小說的優(yōu)質語言輸入。另外,課堂的碰撞過程也為寫作的內容構思提供了足夠的思考角度,讓最后的寫作水到渠成。這一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必須先創(chuàng)設一個有思辨空間、能激發(fā)學生興趣且合理的寫作任務,然后輔以合適的活動形式促成寫作任務。做到這兩點并非易事。首先,教師對文本的理解要深刻。教師理解越到位,所創(chuàng)設的任務便會越有效,課堂效果也就越好。小說不同于教材文本,篇幅宏大,反復閱讀意味著很大的工作量,非真心熱愛教學之人,很難為之。其次,教師必須有思想,敢創(chuàng)新?;凇爱a出導向法”理論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,沒有條條框框,一切為讀寫結合服務,實現(xiàn)從輸入到輸出轉變的目標,因此教師越有創(chuàng)意和想法,越有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獲。

結語

隨著原版小說逐漸成為中學英語課堂的重要補充,如何將原版小說物盡其用,值得所有教師用心琢磨。筆者在原版小說的教學實踐中,經歷了最初的“只讀不寫”,到后來的基于閱讀學生自主寫讀書報告,再到現(xiàn)在的基于“產出導向法”的讀寫,有幾點體會:

1.原版小說的價值毋庸置疑,如果僅僅用于泛讀,實在太可惜。選擇性精讀,讀寫結合,或是更好的選擇。

2.在原版小說課堂上,教師的引領非常重要。教師對文本的分析越到位,課堂活動就越有效,學生思維就越活躍,文本利用也就越有效。

3.教學相長,教師能走多遠,學生便有可能走多遠!

參考文獻

Schmidt, R. W. 1990. 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[J]. Applied Linguistics,(13): 129-158

Swain, M. 1985.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: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. In Gass S. M. and Madden C. G. (eds.).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[C]. Rowley, MA Newbury House, 235-253

常紅梅. 2007. 閱讀與寫作圖式的課堂教學模式研究[J].中國外語, (4): 52—56

何星. 2004. 從閱讀到寫作——交互式閱讀模式對英語語篇連貫寫作方法的啟示[J].外語研究, (6): 55—59

李梅英,呂勤. 2002. 以寫促讀——一項英語專業(yè)閱讀課教學改革的實驗[J].山東外語教學, (6): 41—44

文秋芳. 2015. 構建“產出導向法”理論體系[J]. 外語教學與研究, (4): 547—558

文秋芳. 2016. “師生合作評價”:“產出導向法”創(chuàng)設的新評價形式[J]. 外語界, (5): 37—43

周亞,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外語組教研組長,北京市英語學科帶頭人,北京市中小學名師發(fā)展工程學員。

以上有關英語學習:基于“產出導向法”理論的原版小說讀寫結合教學模式初探的內容,來自《英語學習》雜志。


用戶搜索

瘋狂英語 英語語法 新概念英語 走遍美國 四級聽力 英語音標 英語入門 發(fā)音 美語 四級 新東方 七年級 賴世雄 zero是什么意思蘭州市光亮小區(qū)英語學習交流群

網(wǎng)站推薦

英語翻譯英語應急口語8000句聽歌學英語英語學習方法

  • 頻道推薦
  • |
  • 全站推薦
  • 推薦下載
  • 網(wǎng)站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