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要著作有:《20部美國小說名著評析》、《新西蘭文學史》、《杰克·倫敦傳》;譯著有:《沈從文筆下的中國社會與文化》、《時震》;編著及主編有:《英語朗誦詩選》、《英美文學研究論叢》、《大學英語誦讀文選》和16冊《實用行業(yè)英語系列叢書》。
我大學畢業(yè)留校任教一年后,系里挑出四名青年教師,由陸佩弦、楊小石等名教授集中培訓。我記得陸教授布置我們的第一項作業(yè)是看由英美語言教育專家改寫的英語簡寫本,包括馬克·吐溫的《湯姆·索耶歷險記》、狄更斯的《雙城記》、蘭姆的《莎士比亞戲劇故事》等。每本百十來頁,十分淺易。我們自以為是年輕教師中的佼佼者(雖然大學幾年處于“文革”末期,我們的基礎并不扎實,但早已開始“啃”名家經典的英文原作了),因此心中有些被人“小看”了的委屈。閱讀并復述了幾本簡寫故事以后,陸教授讓我們回答一個問題:如果讓你們用兩、三千個最常用的詞匯,能寫出如此生動的故事嗎?
此時我們明白了他的用意:簡單的詞匯能變幻出無窮無盡又生動活潑的表達,語言運用能否得心應手,關鍵在于語言掌握的熟練程度。如果專挑“硬骨頭”啃,食而不化,結果也許只是事倍功半。外語主要是一門技能,理解了不等于掌握了。這和打乒乓球一樣,了解球的旋轉方向、速度等,并不意味著你就能打好球,只有通過一板板的推,一板板的扣,反復練習,才能達到熟練的程度。后來在我20多年的英語教學中,我也總是讓我的學生和我的兒子大量閱讀淺易的簡寫本,欣賞精彩的情節(jié)內容,在相對愉快輕松的閱讀中,漸漸熟悉語言的基本表達。我一直認為,即使外語程度較好的人,多讀簡寫本也不失為一個學習外語的好方法?,F(xiàn)在書店里各類英語簡寫本很多,全班每人買一本,輪流交換看,花錢費時不多,但會有很好的收效。我認為大多數中國英語學習者的弊端,正是對基本語言的熟悉程度不夠。好像懂了卻無法表達,或下筆、張嘴就錯。
但另一方面,兩、三千個詞匯畢竟不夠,要不斷擴大。有一句關于學英語的話很有意思:“Jump and get an apple” (跳一跳,摘個蘋果)—— 每次作一個小小的努力,就有一點小小的收獲。如果蘋果太高,拼命跳也只是浪費精力。也不能期望一次采摘就滿載而歸。這一說法不完全是經驗之談。我們可以從教育心理學家維果斯基那里找到理論依據。他認為學習內容主體應在學習者的經驗范圍之內,新知識只能從“最近發(fā)展區(qū)”(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),即原有知識的邊沿上逐漸擴大外延。手臂所及表示你原有的知識領域,擴展部分是“跳一跳”可及的地方。我??吹接行W生在英語讀物上密密麻麻注滿了音標和釋義,沒隔幾個字就是一個生詞。我欣賞他們的刻苦精神,但不贊成這樣的做法。如果找些容易點的閱讀材料,反而學得進,學得快。有人說合適的外語閱讀材料,生詞不能超過百分之五,我同意。如果不超過百分之三則更好。 我中學讀了一點俄語,23歲后才從ABC學起,這不是最佳年齡。但我仍然認為英語并不難學。下點苦工夫,學點巧工夫,只要持之以恒,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學有所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