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孩子越來越大,家長需要給他們建立起規(guī)則和界限。但我們常常會感到疑惑:好好和孩子講道理他們不聽,難道一定要讓我們兇巴巴的才肯聽嗎?
這篇文章先來分享3個小故事,看看里面是否有你我的影子。
通過語氣和表情讓孩子明白行為的界限
有段時間,小D路過走廊里的插座就想碰,我每次都會拉住她,并告訴她:“不可以,很燙!”小D是個“小吃貨”,一聽到“燙”這個詞,眼睛都亮了,估計是聯(lián)想到了吃飯時的場景,她對著插座一個勁兒地吹,更加想要摸一摸了。于是,每天在我家走廊都會上演這樣的場景:我說“不可以”,還告訴她“為什么不可以”,她卻對著插座吹氣,仍然想摸插座。
有一天,當這一幕正在上演時,小D的認知老師剛好從電梯里出來,她看到后不禁笑了。她問我,你是真的不想讓她碰這個插座嗎?當然了!我被她問得一頭霧水。她向我描述了她剛剛看到的情景:面帶微笑的媽媽,用跟平時一樣的語音和語調在和女兒說一件非常危險的事,而且一直在碎碎念,完全沒讓人感覺到事情的嚴重性和緊迫性。
老師說,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并不能完全明白大人所說的話,但他們會結合大人的表情、神態(tài)、語音、語調來理解大人的意思。這就是我即使說了“不可以”,小D卻仍然想摸插座的原因,因為她沒有感受到我說話語氣的不同。更糟糕的是,她還聯(lián)想到了“吃飯”這件讓她特別感興趣的事,自然就更加想摸。
幾天后,老師向我演示了正確的做法,她的臉部表情變得特別嚴肅,并且壓低聲音,非常堅定、不容置疑地告訴小D:“不可以,危險!”話一點兒都不多,但小D聽后一下子就被震懾住了,沒有再去碰那個插座。
我常常見到這樣的場景,本來家長是在教育孩子,后來卻和孩子嘻嘻哈哈開起玩笑來,最后只是輕描淡寫地加上一句“以后不可以哦”。孩子是通過家長的反饋來定義自己的行為的,當大人覺得這是一件嚴重的事情,需要教育孩子時,一定要配合上相應的神情和語調。嚴肅堅定不代表“兇”,但有時家長也需要讓孩子感到“不怒而威”,以更好地幫助他了解行為的界限在哪里。
家長在說“不”的同時,要給孩子解釋原因
前不久,以前的同事帶著4歲的兒子來紐約玩。我們一起吃飯時,孩子坐在餐桌上玩小汽車。飯菜沒有上桌之前,他媽媽并沒有管他。飯菜上桌后,大家開始吃飯了,他還在玩小汽車。媽媽對他說:“不要玩了,趕緊吃飯?!焙⒆勇犃艘院螅静粸樗鶆?,繼續(xù)“嘀嘀嘀”地在飯桌上開小汽車,后來干脆站在椅子上開。其間,媽媽邊吃飯邊說:“不要玩了,不可以這樣?!焙⒆硬]有停下來,媽媽卻一個勁兒地抱怨:“唉,男孩子就是難管,根本不聽話?!?/p>
回家的路上,老公和我聊起這件事,他說:“男孩真的很難管啊,他媽媽說了那么多次他都不聽。”我說,性別可能是一部分原因,但主要原因在媽媽。我同事當時只是嘴巴上碎碎念,在神情和語調上并沒有表現(xiàn)出自己的立場,反而更像是在說給旁邊的人聽:你看,我教育了但沒用,是孩子太難管教了。而對孩子來說,他其實已經習慣了媽媽的管教方式,他知道媽媽只是嘴上說說而已,并不是真的制止他。
父母不需要時時對孩子說“不”,但當父母真的說“不”時,就需要讓孩子明白,父母是認真的,父母禁止的事情就一定不能做。建議父母每次說“不”時,能夠給孩子一個簡單的解釋,比如:“現(xiàn)在是吃飯時間,你在餐桌上玩小汽車會影響大家吃飯?!边@樣孩子就會明白,這不是父母故意和我對著干,而是因為我的行為影響到他人了。
家長要盡量少說“不”,多使用正面語言
我有一個鄰居是德國媽媽,她的女兒3歲半,特別懂事。媽媽對小女孩的要求很嚴格,我們在一起玩耍時,總能聽到媽媽對她說“不行”“不可以”“不允許”。以我的標準來看,有些事情我并不會要求那么嚴格。
有一天,我?guī)去小公園玩,剛進去就看到那個小女孩在地上躺著大哭,一邊哭一邊蹬腿。在我印象中,她還從來沒有這樣過。她的媽媽處理這個問題時做得很好,她蹲下來,陪在女兒旁邊說:“我知道你很憤怒,但你需要讓自己平靜下來。我就在你身旁,等你的身體平靜下來為止?!?分鐘后,女孩漸漸平靜了,她一邊抽泣一邊對媽媽說:“你為什么總對我說‘不可以’呢?”后來她們離開了小公園,但小女孩的話卻一直縈繞在我耳邊。
家長管教孩子時,總是喜歡說“不”,慢慢地,“不”就成了我們的口頭禪。其實,很多時候不使用“不”字也能表達出同樣的意思。比如,把“不練好鋼琴不能出去玩”換成“練完琴我們就出去玩”,把“不許亂跑”換成“寶貝,牽著媽媽的手走吧”,等等。如果家長跟孩子溝通時經常使用正面的語言,孩子會更愿意配合,因為這樣的溝通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有很大的自由。那么當父母難得一次說“不”時,他們就知道父母是認真的。要培養(yǎng)出懂事的孩子,家長一定要記得盡量少說“不”。
管教孩子,從來沒有絕對的真理,但我始終相信,每個所謂的好孩子或“熊孩子”背后折射的,一定是父母對他們言傳身教的影響。如果把管教孩子看成一條數(shù)軸,在溺愛和打罵這兩個“極端值”之外,其實有更多的“中間值”。這些“中間值”給了家長足夠的空間去包容不同個性的孩子,而對于這些“中間值”的探索,卻需要家長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,這是需要父母不斷學習和提高的。
大J特別提醒
管教孩子時,家長不用時時刻刻端著家長的架子,但我們需要知道,當自己用怎樣的語言、神態(tài)跟孩子說時,孩子真的會聽?!安弧笔莻€非常嚴肅的詞,請家長不要輕易說出口,但如果使用這個詞,請記得保證它的嚴肅性和有效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