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有一個閨蜜是蘇州人,老公是北方人,他們的兒子現(xiàn)在快2歲了。最近,閨蜜對兒子的叛逆行為很頭疼,總是和我交流育兒心得,但她老公每次都說:“這小子就是五行缺揍,哪兒那么多廢話,揍一頓就好了?!遍|蜜脾氣好,也不惱,還是一如既往地用正確的方法去引導兒子,時不時還會把一些育兒理念傳達給她老公。
兩周前,閨蜜的老公突然給我發(fā)了一條微信,說特別感謝我跟他老婆分享的方法,原來很多時候兒子并不是不乖,只不過是因為大人太自以為是,無法從孩子的立場去看問題。收到這樣一條微信,我感到很意外:一向粗獷豪放的東北爺們兒,怎么說出這么深刻的育兒道理?到底發(fā)生了什么?
他告訴我,上個月他們一起去東京迪士尼玩,那天兒子就是不肯坐小推車,嚷著要抱抱。當時他的火噌地一下就上來了。這時,他的鞋帶松了,他一邊教訓兒子,一邊蹲下來系鞋帶。系完鞋帶抬頭的一剎那,他一下子驚呆了。從他蹲下的高度望出去,只有密密麻麻的人腿,除此以外什么也看不到。他站起身來,毫不猶豫地把兒子從小推車里抱出來,讓他坐在自己肩上。后來,他對我閨蜜說了一句話:咱們以后要多蹲下來,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兒子。
家長要學會從孩子的視野看世界
小D會爬后,家里需要做安全防護,我當時根本不懂怎么做。于是,我就去請教小D的認知老師,她教了我一個特別簡單的方法,就是像小D那樣在家里爬一圈,從爬的高度看一遍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哪些是潛在的安全隱患。我照著老師的話,真的在地上爬了一圈,真的發(fā)現(xiàn)不少我之前想不到的安全問題。最關鍵的是,自那一次之后,我突然“開竅”了,開始更加懂得小D了。
小D會爬后,一下子變得很黏人,我一離開,她就會邊哭邊跟過來。有時,我覺得自己只是去其他房間拿件衣服,反正她爬得慢,我走快點兒,快去快回就好了。但每每這樣,小D就會哭得更加厲害。
但自從那天我在家爬了一圈之后,我突然理解小D了。那天是我有記憶以來第一次爬著走,爬完之后覺得好累,我從來沒覺得客廳那么長。我在想,剛剛會爬的小D,是不是也覺得客廳好長,覺得媽媽離她很遠呢?
從那以后,我放慢了自己的步伐,我一邊爬一邊帶著小D參觀我們的家,并告訴她:這里是廚房,平時媽媽在這里給小D做飯。我甚至會拿出一些不銹鋼鍋碗,帶著小D一起敲敲打打,告訴她這些都是什么。我和她一起爬到臥室,然后指給她看:這是小D的床,這是爸爸媽媽的床。
很長一段時間內(nèi),“參觀家”的活動是小D最喜歡的游戲,她總是邊爬邊笑。我由衷地感慨:大人習以為常的家具擺設,對于獨自活動的孩子來說卻是陌生的,因為之前他們一直被大人抱著,很少從爬著或走著的高度看到這些東西。這正是很多孩子會爬以后喜歡翻垃圾桶的原因,他們不是淘氣,只是感到好奇。以前總是被人抱著的時候,他們沒有注意過這些事物,現(xiàn)在他們終于可以自己行動了,當然要去一探究竟。對于孩子這樣的行為,父母與其“防不勝防”,不如帶著孩子去參觀,在大人的監(jiān)護下,讓他們探索個痛快。
孩子有問題,是因為父母觀察得太少
那次“爬行事件”后來一直影響著我,讓我學會從小D的視野看世界,我真的發(fā)現(xiàn)沒有那么多事情可生氣了,之前我怪她淘氣、調(diào)皮,很多時候只不過是因為我們看待事物的視角不同而已。
“爬行事件”也是我管理情緒的一個暫停鍵,每當我火冒三丈時,我從小D清澈的眼神里看到那個“面目可憎”的自己,從她的表情里看到她的內(nèi)疚、歉意甚至害怕,這時我就會想起:她只不過是個2歲的孩子,我為什么要這樣“居高臨下”地指責她呢?
“爬行事件”更是我解決育兒難題的好幫手。以前一遇到問題,我就會去看育兒書,會去咨詢別人,現(xiàn)在再遇到問題,我會先從小D的角度去觀察,幾乎每次都能找到解決方案。很多時候,親子溝通時出現(xiàn)問題,并不是因為父母懂得太少,而是因為對孩子觀察得太少。
小D上幼兒園的第一周,老師向我反饋,說小D不肯自己爬樓梯上樓。我沒有立刻回應,而是第二天跟小D一起去了幼兒園。小D去上課后,我一個人蹲在樓梯下,我發(fā)現(xiàn)從這個角度仰望,高高的樓梯給我?guī)砹藦娏业膲浩雀?。于是,我拍下了樓梯的照片,還把幼兒園的其他設施都從孩子的高度拍了照片,回家后做了一本書。以后我每天把這本書講給小D聽,果然,3周以后小D可以開開心心地自己爬樓梯了。
英文有一句諺語“Put yourself in someone else’s shoes”,意即換位思考。這個詞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卻太難了,畢竟世界上沒有100%的感同身受。
養(yǎng)育孩子,最關鍵的就是要“懂”孩子,可惜我們做大人做得太久,以至于都忘了自己做小孩時的經(jīng)歷,忘了什么樣的父母才是懂孩子的父母。彎腰蹲下這個姿勢的改變,會讓我們離孩子的世界更近。
大J特別提醒
彎下腰,屈下膝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孩子的世界真的和大人不一樣;彎下腰,屈下膝,你就再也不會“站著說話不腰疼”了;彎下腰,屈下膝,你才會意識到,原來孩子的很多行為并沒有那么可氣;彎下腰,屈下膝,這不僅僅是一個姿態(tài),更是讓大人走進孩子世界的通道!